購買力平價(PPP),是根據(jù)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shù),目的是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今天我們將會了解外匯市場中與此相關的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觀點
理論認為: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
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于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于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點擊查看>>>【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匯率對利率的影響、其兩者間的相互關系】)
由于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shù),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適用于短線還是長線?
目前看來,購買力評價理論僅僅較適用于長線的外匯操作。這是因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購買力平價理論在短線操作上較為困難,實用性有限,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匯率計算的標準難以明確
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要受兩國物價水平的影響,然而物價水平難以確定是以批發(fā)價還是零售價為依據(jù)。就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而言,由于它是以某一基期的匯率為依據(jù)而計算出來的報告期的匯率,應選擇哪一個時點為基期來計算基期匯率就難以確定。
2、忽視了不同國家對商品估價的區(qū)別
不少批評者認為購買力平價“假定所有國家的商品價格相等”是錯誤的。不同國家的人對于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例如一種在甲國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購買力平價理論并不考慮這種情況。
匯率表示本國貨幣在另一個國家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平價匯率跟本國能在另一國購買多少東西無關。
多數(shù)數(shù)據(jù)來源都不提供計算購買力平價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欺騙性——例如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由于這些局限性的存在,購買力平價理論在外匯中僅能作為投資者們對長線操作的一種參考,不應該成為生搬硬套的教條理論。
mt4上的品種點差可能會由于系統(tǒng)更新、網(wǎng)頁卡頓等多方面因素導致不顯示在品種欄上,這種時候大家需要自行將點差調出來,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在mt4上將點差調出來的方法,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一步...